Doctoral ResearchStation  |  Animal Drug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
>Products>Animal Health-care
Products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剖析猪病防控难点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清远容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场技术部收集整理

疾病表现复杂,诊断困难

        目前,多病原混合感染已成为猪病发生的主要形式,使得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不及单纯感染那么典型,同时,非典型化病例的出现,使得猪病诊断更加困难。临床实践中,猪病诊断方法有流行病学诊断、临诊诊断、病理学诊断、微生物学诊断、血清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。但是,基层兽医常用的方法仍是流行病学诊断、临诊诊断或病理学诊断,有些甚至不会病理剖检,因此,诊断只凭经验,结果可想而知。疾病诊断是治疗的前提,若诊断差之毫厘或错误,治疗则谬以千里。因此,当前猪病治疗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诊断困难。

        对策:掌握猪病诊断方法,拓宽疾病诊断思维。在掌握传统诊断方法同时,猪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将是今后猪病诊断的重要方向。因此,建议有条件的猪场或兽医门诊最好设猪病诊断实验室,规格不必太高,能进行常规细菌病和寄生虫病诊断,能利用诊断试剂盒、胶体金试纸等进行快速检测即可。 

混合感染,影响疗效 

        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之一就是多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,如细菌与细菌、细菌与病毒、病毒与病毒或与寄生虫等。猪一旦发病,多为混合感染。多重感染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诊断和防制的难度。同种治疗方法在单纯感染和混合感染病例上呈现出的疗效存在差异。原因在于细菌混合共存,其中一些菌能抵御或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,使共生菌得到保护。更为重要的是混合感染常使抗生素活性受到干扰,体外药敏试验常不能反映出混合感染病灶中的实际情况,故增加了治疗难度。 

        对策:加强饲养管理,搞好环境卫生,增强猪体抵抗力。正所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,科学选择和使用消毒药。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和猪场实际情况,制订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,不可盲目照搬。 

免疫抑制病危害严重 

        免疫抑制是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,导致机体对抗原应答能力下降,对疾病敏感性增强的一种免疫异常状态。引起免疫抑制的病因有非传染性因子和传染性因子两大类。非传染性因子有霉菌毒素、营养缺乏(如微量元素、维生素等)、药物因素(如氨基糖苷类、四环素类等饲料中长期添加的药物添加剂)及应激因素等。传染性因子有猪圆环病毒、猪瘟病毒、猪细小病毒、伪狂犬病毒、猪蓝耳病病毒、猪流感病毒、肺炎支原体、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弓形体等。免疫抑制因子会破坏机体免疫系统,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免疫应答紊乱,增加了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。使得在治疗时,除应对因治疗外,提高机体免疫力也尤为重要。 

        对策:做好免疫抑制病的预防接种;禁喂发霉变质饲料,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,如霉可吸等;使用免疫增效剂提高机体免疫力,目前,使用的免疫增效剂有中药制剂,以多糖成分为主,如黄芪多糖;此外,还有左旋咪唑、维生素类等,均可激活细胞免疫活性,调节免疫功能,增强机体免疫力;加强饲养管理,搞好卫生消毒,减少应激,给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。 

有些病无药可医 

        猪病根据病因可分为传染病、寄生虫病、内科病和外产科等几大类,其中 75%为传染病。到目前为止,许多传染病无有效治疗药物,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,在治疗手段方面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如口蹄疫、圆环病毒感染等。因此,对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来说,治疗难度可想而知。 

        对策:预防为主,在做好饲养管理同时,若有商品化疫苗,可用疫苗免疫预防,减少此类病的发生。一旦发病,以控制继发感染,提高机体抵抗力为主,同时,可以疫苗紧急接种,是控制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。 

用药不当 

        控制猪病,诊断是基础,药物是关键,治疗是目的。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武器,即使药物质量合格,但若用法不科学,也收不到良效,也会增加治疗难度。一是给药途径不当。当前以“高热”为症侯群的猪病,发病后多减食或拒食,此时若以拌料方式给药,肯定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,但若改为注射加饮水的方式,效果会更好;二是疗程不够。考虑到费用问题,有些人在治疗时,往往是病情稍好转即停止用药,导致有效浓度维持时间较短,治后又复发,同时,还可产生耐药性;三是盲目联合用药。药物之间存在协同、拮抗等作用,配合得当,增强疗效,相反,降低疗效;四是耐药菌株不断产生,出现了所谓的“超级细菌”,严重影响治疗效果,增加了治疗难度。 

        对策:严格按照药物特性、作用机理、适应证、作用用途及禁忌证来选择和使用药物,保证以合格的药物,合理的用药次数,充足的疗程,合理的配伍来治疗猪病,方能提高治疗效果。 

细菌产生耐药性 

        目前,由于抗生素滥用,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普遍。以猪链球菌为例,陈陆等(2005)对 22 株河南省猪链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测定,发现河南省猪链球菌耐药性非常普遍,并且表现出多重耐药性。5 耐及以上的耐药菌株有 17 株,占 77.3%。许力千等(2006)对 32 株猪链球菌广西分离株进行 12 种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分析,结果表明:广西区内猪链菌分离株耐药性非常普遍,而且耐药谱广,所有分离株对阿莫西林均具有耐药性,耐药率为 100%;对强力霉素、壮观霉素、林可霉素、罗红霉素具有高度耐药性,耐药率分别为 96%、89%、89%、84%,分离株对 3 种以上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,其中有 3 株对试验的 12 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,表现为多重耐药性。耐药菌株的出现,使得我们在选择药物时变得十分茫然,疗效差不言而喻。 

        对策:有条件时,最好做药敏试验,在药敏结果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药物,会大大提高治疗效果,防低治疗难度。无条件时,最好选择平时场内不常用或少用的药物,或注意各地对分离菌株所做的药敏试验。 

猪病防治观念不正确 

        猪传染病控制原则是:预防为主,治疗为辅,防重于治,防治结合。其中预防是根本,治疗是在前期预防不奏效的前提下,所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。可是,许多人对传染病的防治认识存在偏差,割裂了防治之间的关系和区别,认为传染病都是可以治疗的,把平时的工作重点放在治疗上。当然,这也与当前兽药功效夸大宣传有关,让人们产生该药是包治百病的“灵丹妙药”,只要发病,都可以治。淡化了饲养管理、生物安全等综合措施。 

        对策:树立正确的防疫意识,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来控制传染病。同时,发病后控制的原则应是:以保护假定健康猪为主,以密切观察、控制可疑猪为重点,以治疗病猪为关键。 

猪病出现新变化 

        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,猪病呈现出许多新特点,也增加了猪病治疗难度。一是新病不断出现,如猪 Kobu 病毒,这些病无药可用,无商品化疫苗可防,控制难度较大;二是表现形式呈现出非典型化或亚临床感染,而典型与非典型病例在治疗方案上存在差异,治疗难度加大;三是“综合症”疾病群相继出现,如高热症侯群、呼吸道综合症、繁殖类综合障碍症等,病因复杂,治疗难度大大增加;四是老病新形式。如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变异株引起的蓝耳病、肠型伪狂犬病、肠炎型链球菌病、亚洲 I 型或 A 型口蹄疫等,由于病原变异,或环境应激因素的影响,使得疾病表现日益复杂,诊断和治疗难度加大。同时,有些病发生后呈现出败血症,也是治疗难的重要原因。 

        对策:兽医部门要加强对猪病疫情的监测和通报,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。兽医工作者要善于观察、总结,猪场可以与高校、科研部门积极合作,对“新病”、“新类型”开 展及时的研究,在最短时间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。 

细菌内毒素-猪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 

        细菌内毒素,是 G-菌细胞壁上的特有结构,主要成分为脂多糖。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 附在其它细胞时,才表现其毒性,为外源性致热原,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,使之释放出一种 内源性热原质,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。猪某些病原体,如多杀性巴氏杆菌、支气管 败血波氏杆菌、生脓放线菌、胸膜肺炎放线杆菌、嗜血杆菌属、猪霍乱沙门氏菌等,在使用 抗生素时会诱导革兰阴性菌释放大量的内毒素,细菌内毒素可通过两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导 致内毒素血症,导致机体发热、血压降低、休克、白细胞减少、出血倾向、肝脏损伤及心力 衰竭等,很多严重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有关。因此,治疗时,若不注意清 除细菌产生的内毒素,势必会增加猪病治疗难度。 

        对策:配合使用细菌内毒素吸附剂,目前最常用的有中药制剂,特别是清热解毒类中药, 单味或复方均可,单味的有板兰根、双黄连、清开灵、大黄、柴胡、双花、连翘等,复方制剂有黄连解毒汤、清瘟败毒散、热毒清、清营汤等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仅供学习参考使用)

Tel:0763-3551933 3111806 Fax:0763-3551777 E-mail:gdrongda@gdrongda.com
Copyright(C)广东容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2043539号-1